• 作品图录
    369
  • 陈丙利
    官方网站
  • 新品数量
    30
  • 精品数量
    38
  • 人气值
    52万+

醉心山水,守正思变,再观陈丙利
韩少玄

有论者道,传统的、古典的美是和谐的,而现代(包括后现代)的美则往往呈现出一种矛盾、纷乱、无序的性格。

详情

刘德扬:由技而道,追求艺术的纯净,我观陈丙利
刘德扬 (成都画院副院长、成都画院专职画家,国家一级美术师)

我常说书法是中国画的脊梁,文学是中国画的灵魂。在这两个方面,丙利先生都做得很好,达到了形质相依、互为表里。因此,他的画作耐看、耐品、耐读。我所看到的他的作品,大多是水墨画。这并不是因为他不喜欢颜色,而是在追求一种纯净。

详情

画,并勤奋着…… ——陈丙利山水画创作浅谈
韩少玄

事情往往这样,其或成或败的结局,总会以某种隐在的趋势和可能性在它的起始处预设着。所以,起点处任何一点哪怕再细微的差错和不谨慎,结果都有可能是意想不到的残酷。
当我准备谈陈丙利绘画的时候,这自然也就成为了我首要关心的问题。

详情

车佛沟之秋
陈丙利

太行初秋,颇有些凉意。秋的味道在谷子、高粱沉甸甸的穗头上。道旁稀疏的小野菊花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花招引来采蜜的蜂蝶......

详情

​ 刘德扬 (成都诗婢家画院院长,四川西蜀画院副院长)

丙利的画作温婉、通透、灵秀、含蓄。我常说书法是中国画的脊梁,文学是中国画的灵魂。在这两个方面,丙利都做得很好,达到了形质相依、互为表里。因此,他的画作耐看、耐品、耐读。

阎秉会 (天津美院国画系教授、硕士生导师)

好的山水画,重要的是脱开单纯的写生和古人理法,进入意造阶段。丙利力求对每一方面都琢磨一番,看得出来他是真爱山水,专心用功,很有悟性。

陈福春 (天津美术学院教授)

丙利画山水,取象寥寥,笔墨简括,且于景物依情依意而取用有度,舍其余而不视,取其所需,用其所善,而得怡然清旷,予人以爽意、以舒适。观之久,便有如让人一入桃花源境,甚为可人。

杨沛璋 (天津美术学院教授、硕士研究生导师)

本科四年,丙利非常努力,他不仅在人物、山水、花鸟等专业方面成绩优秀,同时在书法和篆刻上也非常突出,这在当时的本科生中是少见的。在研究生求学的过程中,丙利不但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画传统的研究,而且在中西绘画对比的研究中更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力,作品的面貌也有了重大的突破,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展览并获奖。

​尹沧海 (南开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天津美协副主席)

静观其作,笔墨之态直追古意,穆逸旷远,清畅简妙。于方寸之间抒洪荒大千之形色,更兼其以境证心,以心悟道。此一境界之养成,足可见丙利于画外学养的多年锤炼,其对传统文化的体悟已然沉潜于胸,则其下笔用墨皆得大自在,在用笔墨幻化出的娑婆世界中,其怡然所至,便为真性之境。或可说,在当今纷繁的画坛中,丙利所坚守的是以心写意、以意象道、以道自证的中国传统审美之观点,而其画意之营造又得古法之颐涵。从而,他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,了道悟性,终得一笔墨之澄明。

毛建波 (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、著名美术评论家)

陈丙利善于皴染并用,色墨交融,以影见形,构境虽显淡而实含沉厚,画面整体感强。他勤于写生,从自然物象中寻觅造境之契机,在朦胧中营造别样的心灵镜像。

阳先顺 (衡阳师范学院艺术研究所所长、教授、硕士研究生导师)

丙利近年来的探索正是得力于对江南山水风物的感受,并通过不断写生和体悟、升华,从而逐渐形成了苍茫野逸的美学风格。在图式的构建上,他的作品摒弃了传统的空间法则,通过画面构成元素的杂树、田舍、芭蕉等,形成浅空间并界定在一些不规则的几何形中。画面关系近乎平面构成,空间的阻隔使得画面语言更加凝聚,增加了现代感。在笔墨探索上,他追求书画一体,于粗头乱服中见机趣。尤善用淡墨造境,干湿互用,淡而能厚,与其营造的江南意境合为一体。

邵大箴 (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、著名美术评论家)

陈丙利的作品构思别致,以笔墨为骨架,采用平面造型形式,在画面整体的苍茫、浑厚与繁茂中下功夫。